田园综合体是出现在中共中央2017年一号文件中的一个新词,一个生于天字第一号文件的国家命题、一个打造诗意栖居理想地的时代课题、一个构建城乡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问题。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、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,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通过农业综合开发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。
田园综合体主要包含六大建设理念,是集现代农业、休闲旅游、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,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,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、新型产业发展,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、城乡统筹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。
很多社会资本做田园综合体时,迫不及待跟乡村、跟村民划清界限,界限越清晰距离越远越好。在他们看来,农村很落后、乡村很复杂、村民很难搞。相比之下,农业版块只要流转了地,操作起来容易的多。事实上,现在很多田园综合体遇到种种难题、天花板,恰恰在于忽视了乡村。比如:
一方面很多田园综合体建设大量缺人才,一方面乡村有大量老艺人由于传统技艺没有用武之地而“失业”;
一方面很多田园综合体建设缺少建设用地,一方面大量“空心村”内有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公用建筑;
一方面很多田园综合体建设需要产业支撑,一方面大量传统乡村产业由于时代原因而逐渐凋敝;
田园综合体建设者和乡村之间,看似矛盾,实则是互补。利用文创等形式,可以让原本因失去实用价值而被淘汰的产业获得新的生命。比如台湾的桃米生态村、竹山小镇、南澳自然田等等。
当下的很多田园综合体,要么流转农民土地,让农民到项目上种地或者当服务员;要么承租农民宅基地,以求突破建设用地……。这种“农民参与”,与其说是参与,不如说是解决用工、用地问题的权宜之计。短期看,农民似乎获得了比小农耕种略强的收入,但这种完全资本化、市场化、商品化改造的模式,让资本在瓜分乡村资源、享受乡村改革红利的同时,也让乡村贫富差距拉大,更加剧了乡村组织模式和秩序的破坏。距离我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、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是渐行渐远。
真正的农民参与,应该是让农民成为田园综合体共建共享模式中的一个组成单元,让农民承担其中一个功能模块,以此实现产业的增值收益。而不是只其作为剩余劳动力利用,更不是作为流转土地和宅基地的一种补偿。要想实现这个目标,田园综合体就不能是一个企业,而要是一个平台。
正确的田园综合体内涵要更加丰富。它不仅是融合了教育、文化、农业、旅游等要素,不仅是融合了生态生产生活,不仅是融合了新村民旧村民和游客,更是融合了田园和乡村。
田园和乡村能够融合,意味着恢复了乡村上千年来最基础的生活方式,这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一步。
田园综合体应具有8大功能构成:
1、农业生产区——大田园农业生产空间
2、农业景观区——吸引人气、提升财气的核心田园空间
3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——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延伸
4、生活居住区——城镇化得以实现的核心承载片区
5、农业科普教育及农事体验区——承载农业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重要区域
6、乡镇休闲及乡村度假区——满足游客农业创意活动的休闲空间
7、产城一体服务配套区——提供服务、保障的核心区域
8、衍生产业区——田园综合体高级发展模式试点区
设计工作开展基本要求要点:
1、生态和文化的保护、修复与重塑
对农田、水域、山林、村庄、道路、景点等进行系统梳理,保护自然、山、水、田园的基本格架及乡土风貌,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,重塑田园生态景观。
2、特色资源文创化
对地域的文脉、地脉进行深入挖掘,创造具有文创色彩的地域元素,在环境形象上形成鲜明的IP。
3、因地制宜,田园社区
科学地布局建筑道路和城镇设施,将田园与建筑、城镇设施融合,建筑与山石、水体、植被、田园共同构筑自然美,环境美,建设人与自然、人与田园融合共享的田园社区。实现田园即社区,社区即田园。
4、农业自然景观艺术化设计
以农为景,以农制景,农文结合,农旅结合的专业设计。
5、突出活动空间的人气功能
提供人们自然的、舒适的游乐、游憩室外空间,激发人的朝气和探索精神。
6、保障农业生产、生活功能